走出一条创新道路的上海有线,眼下却饱受“上海特色”之累
一封普通市民的投诉信,让原本就迟缓的上海有线数字平移工程雪上加霜!
家住上海虹口区天星公寓的张化明当初在数字电视推广人员“不装数字电视只能收看6个频道”的“恐吓”下,不情愿地掏钱购买了收看数字电视的机顶盒。随后张先生却发现,所谓“数字电视”的收视质量与先前相比并无明显改观,且操作异常繁琐,于是直呼上当。他于2007年1月初,用一纸诉状将负责数字电视推广的东方有线网络有限公司告到了虹口区区长办公室。
这起申诉事件的发生,距离上海正式宣布有线数字化整体平移试点启动不足半月,天星公寓正是首批试点小区。
早在2002年9月28日,上海率先进行数字电视的试运营。4年过去了,有线数字化进程却差强人意——用户不足8万,而偌大的上海拥有400万普通有线电视用户。按照国家广电总局数字电视推进时间表,2008年将普及包括上海在内的主要城市数字电视商用播出。要完成广电总局的任务指标,上海只剩下整体平移一条路了。
作为非市场化手段的全面平移在国内众多城市都运作得顺风顺水,却在一向推崇创新的上海举步不前。上海行业人士不 无忧虑地指出,除了普遍存在的用户质疑,这座大都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体制特色才是平移工程最大的掣肘。
缺乏强有力的核心推动者
与国内其他城市广电系统内部推行的有线数字化相比,上海面临的情况的确要复杂得多。
上海广电为开展有线网络的增值业务(如“有线通”宽带业务),于1998年12月实现了网台分离。其中,以原上海有线电视台网络部为基础,成立了上海有线网络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东方有线网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有线”),由上海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投”)、上海文广和东方明珠集团共同持股。其中,信投是东方有线的大股东。
这种早年广电用于开辟宽带业务的做法,初衷是为了与电信在三网融合中争夺资源优势。但恰是网台分离的做法,反而使得上海的数字电视平移缺乏强有力的核心推动者。
在此情形之下,上海文广的角色尤其值得关注。它是东方有线的股东之一,但它同时作为国内唯一一家获得广电总局IPTV牌照企业,上海文广势必要大力发展IPTV业务。为了与电信保持紧密合作,上海文广专门成立了百视通公司,用于向IPTV提供内容和开展市场推广。
“无论是文广与电信IPTV合作的百视通,还是与东方有线合作的文广互动传媒,表面上是不同的公司,实际上只是上海文广与2大网络合作的不同接口。但电信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高,参与合作的市场前景更明晰,这会让内容提供商更愿意与电信合作。”上海文广某高层人士说。
2005年年底,轰动一时的泉州IPTV叫停事件,突出表现了部分城市广电系对于电信IPTV的抵制,此后,IPTV业务在众多城市相继遇阻。由于各地方广电网台一家的局面,形成了对IPTV业务的合力抵制,也使各地有线数字化的推进更加集中明确,这样的情势在上海显然是不存在的。
“正是由于上海文广在相当长时期内无法实现对东方有线的控股,所以上海文广采取‘两利取其重’的策略,一方面作为有线网络的战略投资者,但是无法主导有线数字电视推广进程,更多的是扮演‘财务投资者’和‘消极投资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在能够自身起主导作用的业务领域,借助其IPTV牌照之便利,与电信结盟大力推进上海地区的 IPTV开展。”国信投资传媒业首席分析师刘都告诉《IT时代周刊》。
大都市的大烦恼
广电系统早就意识到IPTV等业务对于有线数字业务形成的威胁。通过非市场化手段来提前占领市场,不失为有线运营商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然而,广电部门的算盘却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落了空。
东方明珠集团某高层向《IT时代周刊》透露,国家广电总局最初制定有线数字化策略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未来地面数字电视、卫星电视以及IPTV会进一步蚕食有线电视的市场份额,所以采取先行策略,制定有线数字化推进时间表。
但一些在中小城市可以轻松推行的措施,在大城市却寸步难移。中小城市人口基数小,采取行政手段整体平移,难度较小,没有大城市繁复的各种业务形态(如IPTV业务、网络视频等等),用户没有那么多选择权。
反之,大城市由于有线用户基数大,用户需求众多,本身加大了有线数字化平移的难度。而有关部门担心整体平移会引发老百姓不满情绪,所以包括上海和北京在内的国内大城市都采取了完全的市场化手段,而不像其他城市那些借用政策强行推广。
市场化手段却没有带来满意的市场业绩。自2006年9月上海电信正式开展IPTV业务以来,不断修改入户门槛。通过捆绑资费鼓励宽带用户接入IPTV,在推广IPTV业务同时增加宽带接入率,提高用户的忠诚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