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片交易在线
首页 | 供应信息 | 求购信息 | 库存查询 | 新闻中心 | 展会资讯 | IC厂商 | 技术资料 | 自由区域
   新闻首页 |  行业动态 | 新品发布 | 政策法规 | 科技成果 | 模拟技术 | 嵌入系统 | 传感控制 | 存储设计  
当前位置:IC72首页>> IC新闻中心>> 展会资讯 >>电子行业新闻正文

2005(上海)RFID应用高级研讨会

时间:2005/10/12 8:58:00  作者:  来源:ic72  浏览人数:2293
 
 
基本信息
2005(上海)RFID应用高级研讨会
Senior Seminar on RFID Application 2005 (Shanghai)

时间:2005年11月23日
地点:上海国际会议中心

主题:RFID:本土应用带动产业发展
 
论坛背景
  RFID:回到ROI值

  自2004年起,国内的RFID(射频识别技术或电子标签)开始升温,引起了来自芯片、标签、软件、读卡机具、系统集成领域广大厂商以及物流、包装、零售、制造、交通、公共事业等各应用领域的广为关注。2004年11月,在有关政府和行业部门的支持下,中电华夏信息技术研究院(www.ichina2008.org)和有关单位在上海成功联合举办了“2004 RFID&EPC与电子供应链高级研讨会”,这次会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随后,又于2005年4月在深圳举办了“2005RFID&EPC应用高级研讨会”,更上一层楼。

  RFID,即射频识别技术,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诞生,70年代已经在汽车等一些行业中应用。但是,作为可以逐步替代条形码的“电子标签”,成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十大技术,却是新近由应用方来推动的。这里包括:Wal-Mart、Tesco、Metro等零售业巨头,美国国防部等采购方,波音公司等下游制造商。

  RFID之所以会火,是和EPC以及物联网的概念分不开的。EPC(产品电子代码)给予每一产品一个唯一的身份标示,EPC标准体系的提出,使得RFID的开放式大规模应用具备了条件。在此基础上,结合因特网,就在物品之间、物品和人之间建立起了庞大的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如此物联网将是继因特网之后最重要的技术革命,它们带来的将是一场彻底的供应链革命,并将深刻地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物联网的前景从理论或技术上讲不难想象,着实激动人心,但落到实处并不简单,必然遭遇现实经济的、政治的壁垒。EPC并非公认的国际标准,况且其中含有大量国外的私有专利技术。各国、各经济利益集团从各自角度出发,是否采用单一的EPC标准还大可疑问。对于中国,Wal-Mart等的要求还根本没有触及到中国供应商,中国的RFID应用只是初级阶段。

  事实上,RFID现实的演进不大可能在某种理论或技术的框架内,而会是开放地面对种种体系,结果会是种种体系在竞争中发展演进,此消彼长中形成体系间的对接和共处。中国RFID的发展只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来谋求自己的话语权。

  中国作为世界的制造业中心之一,也是最大的消费国之一,毫无疑问将成为RFID技术应用的大国。RFID中国国家标准的制定,将最终影响着在全球销售的中国产品在生产、物流配送、仓储、零售、消费者、废置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活动。中国对于RFID很重要。RFID对于中国也很重要。但要在RFID领域发挥实质性作用,还得靠实力。

  回到中国的RFID技术和应用,关键的还是要有高的ROI值(Return on Investment,投资回报)。RFID技术、应用要基于ROI的视角来评断,RFID产业才能健康发展。尤其在起步阶段,不一定马上要想到物联网,但一定要想到ROI。

  目前国内外影响RFID应用的阻力主要有三大因素:成本、标准、需求。成本包括标签本身成本、系统更新投资成本等;标准包括频率使用标准、编码标准、应用操作技术上要求的标准等;市场需求实际就是供应链关系,即信息共享与互利机制。事实上,中国企业对于应用RFID不积极的首要原因就是认为企业得不到收益(ROI)。市场需求制约的背后,是我国供应链基础的制约。

  目前,国内基本是在闭环中试点应用RFID。这些封闭的独立系统自成体系,标准也多是自己定的。鉴于大多数应用系统的开放性是相对的,并非每一应用都需要全球贯通。因此可以有相对封闭的应用。重要的是性价比,好用就对。

  从RFID产业来看,在芯片设计与制造、天线设计与制造、标签封装及封装设备制造、读写设备开发、数据管理软件设计等一个个生产环节构成了一条完整的RFID产业链。目前主流技术为国外公司掌握,包括核心芯片、基于SOA的中间件等等。国内RFID产业发展滞后,但在例如天线、封装、读写器、系统集成等方面却有一定基础。在13.56MHz频段,芯片、标签、读卡器我们都能够生产,该频段国家也有正式文件“微功率(短距离)无线电设备管理暂行规定”(信部[1998]178号),允许使用。

  经过社会各界对RFID技术的高度关注和一些领先者的投入后,中国的RFID技术和应用已经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整个产业已经从概念普及和试验系统等各项先期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技术推广和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应用打下了基础。物流、包装、制造、零售等应用行业对实施RFID跃跃欲试,在既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期待通过导入RFID技术实现全程信息化,从而提高整个经济和社会系统的运行效率。

  信息产业部包装办公室和中国电子器材总公司联合主办、中电华夏信息技术研究院(www.ichina2008.org)等单位承办的RFID应用高级研讨会从一开始就以推动本土应用为鲜明特色,面向物流、包装、制造、零售等行业,并且强调电子信息产业同时作为RFID的供应方和应用方在RFID应用上所具有的天然优势。今天,业界公认成本、标准和需求问题是RFID电子标签应用中的三大障碍,只有推动大规模的应用才能带来这些问题的迎刃解决。因此,最需要看到的是ROI,是成功的应用案例和使价值链上各方共赢的商业模式。这是我们主办的2004年11月第一届研讨会(上海)和2005年4月第二届研讨会(深圳)一贯的主题。务实、深入、面向本土应用的特点,已经得到业界的认可。

  2005年11月22-25日我们仍将在“第66届全国电子产品展览会(CEF)”上主办第三届RFID研讨会——“2005(上海)RFID应用高级研讨会”(www.ichina2008.org),并在CEF上特设RFID展览专区。本届高级研讨会的主题是:“RFID:本土应用带动产业发展”。研讨会不仅有信息产业部无线电管理局、中国标协的一贯支持,又得到了信息产业部科技司的大力支持。
  展望未来,我们需要共同努力!
 
研讨会主要议题

  1. 中国RFID/电子标签的关键应用 (killer application) 是什么?这是RFID产业和各应用行业在大力发展之前都必须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这一应用需要带来ROI的成功应用案例,需要探讨使价值链上各方共赢的商业模式。

  2. 中国RFID/电子标签的应用领域如何细分?针对不同的应用环境不可能有统一的电子标签,例如在一些自动生产线的封闭应用中,13.56MHz频段的RFID应用就可以很好地适应。不同的应用领域需要按需定制的不同的最优化解决方案,会形成不同的细分市场。那么,突破将出现在哪些领域?

  3. 中国RFID/电子标签产业的专业分工尚未形成,许多领域内的产品研发、制造和服务专业公司还不够成熟,哪些应用领域将是中国公司的主攻方向,可以形成完整的价值链?如何基于ROI分析形成优化的导入模式?

  4. 如何通过促进产业链建设来带动产业发展?业界各主流厂商与各种增值服务供应商和渠道结合,如何推动产业链中的各种专业公司的发展,并最终推动国内RFID产业和相关企业的成功?

  5. 针对我国应用企业信息化基础的薄弱和我国供应链基础的制约,国际RFID方案供应商(包括芯片、系统、中间件软件等)如何帮助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降低RFID与供应链管理的综合实施成本?如何实现RFID/电子标签与现有ICT技术和管理系统的整合,创造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导入模式?

  6. RFID在物流、包装当中的应用将和现有的物流信息化整合在一起,成为物流信息化的关键技术。物流自动化从自动识别、数据采集、中间件技术到数据集成管理等技术如何推出适合中国的完全的解决方案?

  7. 在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国家无线电资源和未来发展规划,认真评估现有各种标准,尤其是评估RFID现有应用的经验教训之后,中国如何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对话中并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国RFID/电子标签的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如何形成自己特色并推动产业发展?

  8. 鉴于UHF是全球范围内货物流通领域大规模使用RFID技术的最合适频段,从频率、标准规划,技术、知识产权积累,产业链建设到应用试点、推广,中国应如何整体规划?

论坛费用

  1. 参加会议代表注册费RMB800(含会议费、资料费、午餐费)。
    提前注册价格:RMB600(必须在2005年9月15日前注册交费)。
    会员价格:RMB600(往届参会代表)。
  2. 如需安排住宿,请提前申请(截止日期2005年10月15日),与会代表的食宿费用自理。
  3. 凡参加会议的单位及个人,请认真填写通知后所附的回执,加盖公章,传真或寄至大会组委会。
    传真:010—68236719
    电子邮箱:yai@ichina2008.org
 

《2005(上海)RFID应用高级研讨会回执表》
 
联系方式

中电华夏信息技术研究院
地  址:北京市复兴路49号中国电子器材总公司708室
邮  编:100036
电  话:010-51662329 ext. 40
传  真:010-68132578\68189519
联系人:杨研
电子邮箱:yyang@ichina2008.org
网上查询:www.ichina2008.org

 
【相关文章】
·第四届中国国际集成电路产业展览暨研讨会
·2006中国(重庆)国际电子工业博览会暨2006中国(重庆)汽车电子展览会
·慕尼黑上海电子展打造中国信息电子产业顶级交流平台
·国家发改委:电子商务专项通知出台
·第66届全国电子展在沪开幕
·华南国际电子材料及半导体工业(东莞)展览会
· 2005天津电子工业产品展览会 (回顾)
·2005中国重庆第四届电子工业国际展览会 [展会回顾]
·2005年香港国际电子组件及生产技术展览会
·“国际传感技术论坛”在清华举行
·“PMP技术与市场研讨会暨配套产品展示会”10月在深举办
·2005(上海)RFID应用高级研讨会
·2005北京国际LED展览会
·第二届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LED)和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与应用论坛
·2005国际线路板及电子组装(广州)展览会 【回顾】
 
 
IC新闻搜索
 
热点新闻
基于红外超声光电编码器的室内移动小车定位系
基于闪烁存储器的TMS320VC5409DSP并行引导装载方法
非移动市场需求飙升,ARM预计2010年出货量超50亿片
一种快速响应的电容式湿度传感器感湿薄膜设计
利用特殊应用模拟开关改进便携式设计
无线传感器网络跨层通信协议的设计
基于ARM9内核Processor对外部NAND FLASH的控制实现
基于GSM技术的汽车防盗系统的设计
热电阻在烟叶初烤炕房温度控制中的应用
高速数据转换系统对时钟和数据传输的性能要求
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IC论坛  意见反馈  设置首页  广告服务  用户帮助  联系我们
copyright:(1998-2005) IC72 中国·芯片交易在线
(北京)联系电话:(010)82614113、82614123 传真:(010)82614123 客户服务:service@IC72.com 库存上载:IC72@IC72.com
在线MSN咨询:ic72sale8@hotmail.com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内大街2号大厦15层 邮政编码:100013
(深圳)联系方式: 在线MSN咨询:ic72sale6@hotmail.com 在线QQ咨询:191232636 通信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振华路
注 册 号: 1101081318959(1-1)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