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激烈的今天, IDH(独立第3方设计公司)行业的诞生,值得我们的赞美。从MP3到手机,都有一批IDH的出现,他们使得该行业以高速扩张。今天的产业链中,跟10年前不同,今天的制造者并不再拥有技术,他们只是在管理一个工厂而已。无论是什么产品,他们都是用他们低成本的工厂来制造。这现状形成了一个对产品开发的需求,这需求可以由芯片的供应者,或是外部的第三者来满足。结果反应快的IDH诞生并抢占了产业链的一个重点,这是因为芯片的供应者对市场反应慢,还是芯片的供应者另有计划。
从历史我们知道,一个产品刚开始流行时,通常都要用好几颗主芯片,然后在竞争的压力下,无论产品和芯片也会更新换代,单芯片的方案就孕育而生,面对单芯片的方案,IDH开始陷入一个被动的处境,过去由IDH掌握许多产品开发的事情,现在都由这单芯片的方案来提供,这使得IDH掌握的技术和经验变得没有价值。但其实这情形早已经出现,记得许多年前我读过一遍文章就提到当时一些制造产品的公司跟芯片公司争夺控制产品的定义权,当时这篇文章已经预言得到胜利的将会是芯片公司,10年前,同样的事也发生在中国的土地上,当时生产设备的厂商面对的同样的情形,当芯片公司推出单芯片方案时,并把相关的设计做好,制造者马上变得软弱无力,制造者之间的竞争开始倾向于成本上的竞争,这很好解释了为什么今天成功的制造者都专注在制造一环节成为一个代工厂,虽然问题相同,但制造业能走的路,今天的IDH并不能跟随。IDH之间的竞争变得白热化,大家都只能在一个狭窄的空间去竞争,后果就是微薄的利润。由于IDH要依附在芯片上,所以芯片公司留给IDH的空间,以及竞争对手的行为,会极大的影响到IDH的生存。
芯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芯片的重要,是因为芯片所装载的软件和硬件。在今天,数字芯片在硬件之间的差异性已经变得很小,大部分的芯片的内核都是RISC或是DSP,再配上一些接口如USB、 NAND FLASH,再加一些其它的模组如DC-DC CONVERTER、LCD Driver等,那他们最大的不同主要是他们装载的软件不同。不同的软件使得他们的用途不同。如果我们看看外国的芯片公司,也会发觉到他们连装载的软件也是集中在几个供应商。我相信芯片公司之间也看到这问题,但他们还是继续走这条路,那说明有其它原因让他们避开产品差异化这个课题。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恐怕是开发一颗新的芯片的巨大投资,新的芯片已经到了0.13um,其实在0.18um时,恐怕有实力去承受这种风险的公司已经开始减少,到了0.13,那我想连大公司也开始感受到失败的压力。采取一个保险的方案,也就是一个通用芯片的架构相信会是一个受欢迎的选择。那怕失败了只是软件的失败,相对上软件的损失是比较少。
既然硬件上的差异化变少,那产品的差异化到底应该怎样去进行?是不是有了差异化便能让公司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如果是,那到底是什么样的差异化才能获利?但我相信这答案不是绝对,因为现在业界普遍存在一个决不做领头羊的文化,无论中外企业,除了少数例外,现在绝大部份的公司都尽力避开作为一个领头羊的角色。从他们来说第一个做出差异化的产品,并不一定为公司带来优势,在没有领头羊下,一家IDH以领头羊能不能打开局面,万一打开后,又能不能保持优势?其实过去在中国也有过几次作为领头羊并成功的例子,但可惜的是,虽然我们曾经取得短暂的光辉,我们并没能发扬光大。
针对这个问题现在国内有一个普遍的看法,说我们中国人的钱都给外国人骗光,为了不让外国人把我们的钱拿走,我们应该提出自己的标准以避开巨额的专利费,用标准来保护国内的企业,其实这也是一种保护主义,保护主义其实没有好不好,因为采取保护主义时,国家内一定有人会付出代价,只是付出这个费用的人没有发出声音而已。在一个资本主义的社会内,要人们付出巨额的专利费用,那这专利费用必须为人们带来同等或超出这价值的好处。这就是经济学上的等价交易的道理。
不过我们还是先研究差异化的技术(标准)和设计。虽然,外国的电子企业在很早的时间,已经放弃制造这个环节,但相当一部分的公司并没有放弃研发这一块,更有部分取得令人羡慕的成绩,作为一家IDH,如果要跟这些公司做生意的话,那应该在产品上的一个或是数个环节上有竞争优势,通常这都是技术的环节,目前国外这一类的IDH公司比较多,他们都是掌握了某一种技术,然后把这技术授权给其它人使用。目前中国这种技术型的公司比较少,其实也应该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目前中国的IDH一般以设计为主,通常是做第2次开发,主要是把芯片公司的开发平台按照客人的要求来更改。通过这商业模式取得成功的公司为数极多。
但对这种设计公司最大的挑战并不是来自竞争而是芯片公司,随着时间,新一代的芯片拥有更高的集成度时,很多以前要依靠设计公司提供的功能,变成一个基本功能时,设计公司的附加值就开始下降。附加值下降时,设计公司可以开发新的功能来提高附加值,但当这条路走不通时,唯有面对的是竞争所带来的利润的下滑。所以问题还是环绕在技术的掌握,目前国内公司这方面的缺乏还是比较严重,虽然大家一直在努力,但成果并不明显。
到底设计公司需要什么样的技术,这个问题一定不容易回答,当然如果是MP3,大家可能觉得能发挥的空间已经不多,不过,最近有MP3公司为他们的MP3加上镜头,不知道这会不会再掀起一个热潮。公司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其实应该是市场需要什么技术,对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是如果这技术真的如愿走红,之后怎样保持成果才是最主要。如果成功后不能保持成果的话,那比花去大笔金钱搞出一个没有市场的技术或产品,更为难看,因为我们把对手教会来对付自己。
目前国内公司比较多的是靠合约来制约行为,以达到保持竞争的优势,这个在外国比较难实行,因为很多地方有公平竞争法规限,不公平的合约不一定能够执行。专利和注册是目前国外比较多用的手段来打击竞争对手,最近发生的几起专利案例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在知识产权上如何打击对手。但值得留意是主角虽然是大陆的公司,但这裁决并非在大陆,实际上目前在大陆保护专利的判决,只会让知识产权持有人感到不安,更不要谈论外观的设计,就更没有办法去保护,虽然可以去登记,但在目前的法制下,打官司只是浪费自己时间的一种最佳途径。
对于一家勇于创新的公司,寻找新的技术并不是一件难事,学会怎样保护自己才是一个问题。苹果公司从个人电脑走到iPod,终于让他们摸索到一条既能创新又能保护自己的路。相对上在国内MP3行业的公司,我想大家都会很羡慕苹果,但大家也不愿去学苹果,毕竟走这条路太危险。由于这个原因,形成不做领头羊的文化,大家都在等,等一旦领头羊能跳到对岸时,大家一拥而上。不过,苹果这次做的太完美,在后面跳的,没有一个能跳到对岸上,现在大家只能做的只是看着苹果在对岸享用丰盛的晚餐。
如果社会上的创新或技术缺乏,很自然马上就想到我们的学校,目前学校的技术创新明显跟社会有一段距离,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IDH或者是社会上有更多的技术和创新,拉近学校和企业也许是一个办法。世界各国都有类似的想法和政策。成效也不一,有的极端成功,有的一败涂地。毕竟开发一个新技术是一个高风险的投资,政府不宜提供太多的帮助,以免产业发展倾斜。
对于一个IDH,如果要摆脱附加值减少的困境,发展技术是唯一的出路。但这条路绝不好走,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那种技术是值得我们去发展,这可以从市场和芯片公司了解到。然后,我们必须考量到底这技术会不会给下一代的芯片替代掉。最后是我们必须想好一个方法,让那些在旁边虎视眈眈,准备一拥而上的人设下一个他们没法攀越的鸿沟。所以只有极少数的公司能够安然度过这些难关,并享受到成功的果实,毕竟成功人士在社会上应该是占少数的。 |